本文共计441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4分33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11月18日 23点15分45秒。
历史故事书籍里的故事?
1: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
有一年,酷爱练字的颜真卿弃官投到张旭门下学习书法。他原以为在名师的门下学习,很快就能够掌握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告诉他练字的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张旭喝上点酒后,就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去看戏,回到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让颜真卿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间,过了几个月。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十分着急。他决定亲自向老师讨教。
有一次,张旭又兴冲冲地拿起了笔,颜真卿趁机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
张旭抬起头看着颜真卿,关切地问道:“有事吗?”
颜真卿壮著胆子,红著脸说:“我想让老师传授给我书法秘诀。”
听了他的话,张旭又好气又好笑,但念颜真卿为人忠厚耿直,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从自然永珍中接受启发。这些为师不是多次给你讲过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还有所保留,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老师所说的这些道理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将字写好的秘方。学生弃官从师,就是为了这个,还望老师多多赐教。”
张旭听了,眉头紧皱,但还是耐著性子开导颜真卿:“只有通过苦练,才能够写一手好字,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对于老师的开导,颜真卿仍认为是推托之词,于是双膝跪地,继续苦苦哀求。
张旭见这个学生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一心只想要秘诀,心中十分不快。为了能让他醒悟,他终于沉下脸来,厉声喝道:“你想要秘诀是吧?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凡是一心寻求什么诀窍,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张旭说完,便挥毫写自己的字,不再理他了。
颜真卿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学习之道。之后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前辈笔法,从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中领悟运笔的神韵,进步很快。后来他写的字端庄雄伟。
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2:朱熹教子的故事
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有一天把儿子朱在叫到面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地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应该离开我到外地访求名师,以便使自己的学问更有长进。”
朱在听后,大惑不解,就说:“我经常看到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听人说您是当今最有学问的人,为什么我还需要离开家另求老师呢?”
朱熹说:“你还年轻,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让我先从自己的经历说起吧……”
原来,朱熹的父亲朱松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刚会说话时,他就教儿子认识自然景物,并学习儒家经典。后来朱松因反对秦桧的投降卖国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临终前朱松把儿子叫到面前说:“你一定要努力上进啊,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三人学识渊博,根基深厚,才学远在爹之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前去拜他们为师。”朱熹遵从父亲的教诲,后来徒步数百里求访名师,从而使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于父亲朱松早逝,全靠母亲一人劳作维持生计,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没有饭吃。后来朱熹做了官,并成了有名的学者,仍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有时要向人家借贷才能维持生活。许多年轻人慕名远来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麦干饭和青菜汤来招待他们……朱熹的回忆使朱在受到很大启迪,朱熹又说:“一个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琐事缠住,并被亲人的温情所牵绊,这样就很难在学问上有长足的进步。自古以来,都是名师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诲是不够的。即使父亲的学问再大,只凭父教子学,也难以育出英才。
因为父母很难做到对子女严格要求。因此,你还是应离我膝下,千里求师才对啊!一个年轻人,不到外面吃点苦,是不容易长进的。”
朱在听完父亲的解释,渐渐地明白了父亲的用意,过了几天,他就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去了。儿子临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独自在外会遇到形形 *** 的人,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他连夜提笔书写了一段话,专门告诫儿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说:与他人交往,特别应当慎重选择朋友,虽然都是同学,但也不能没有亲近疏远之分。谁亲谁远应当先向先生请教,听从先生的指导。大体说来,为人敦厚、忠诚、讲信用,又能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人,就是有益于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谄媚奉承、轻薄放荡、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坏事的人,就是对自己有害的坏朋友。这些你必须牢记于心,万不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放松警惕,堕落进“小人”的行列,到那时候,即使有再贤良的师长,也没有办法救你了。
朱在谨记父亲的教导,外出求学,进步很快,终于学有所成,后来官至吏部侍郎。
3:鲁班考徒弟
鲁班是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他门徒众多。有一天,他把门徒叫来说:“我准备考考你们,你们明天一清早就上我家来吧。”
第二天,徒弟们一早就到了鲁班家,但只见师傅的家门紧锁,门上写着五个字:“今日可不见”。工匠们大惑不解,议论纷纷准备散去,其中一个年龄最小的徒弟忽然说道:“我们到河边去看看,师傅可能在那里。”大家怀疑地问他:“你为什么猜想师傅可能在河边呢?”
“大家请看,门上这五个字,‘可’就是‘河’字的边;‘不见’两个字合在一起就可以看成是‘觅’字。不是分明暗示我们今天到河边去寻找吗?”小徒弟说。大家听了认为言之有理,于是一起到了河边,果然鲁班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呢。
鲁班见了众徒弟,心里非常高兴。接着,他手指著身旁的一堆梓木说:“我要考你们一个新题目,你们用这梓木做工,做三天,要做得精。”说完,便离开了众徒弟。
三天以后,徒弟们都各自拿着自己精雕细琢的梓板,交给师傅。只见每个作品都各具特色:生动形象的飞禽走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十分引人注目。但是,鲁班认为没有一个让他满意。
这时,他那最小的徒弟手里捧著一个镶嵌得很精巧的小书架,走了进来,书架的梓木正好构成一个“晶”字模样。当他恭敬地送到师傅手里时,鲁班高兴地大笑,赞赏地点点头,指著这个小书架对其他的徒弟说:“这才是我要求你们做的。一个工匠,不仅要有精巧的手艺,还要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你们都回去想一想,为什么都做错了?”
鲁班离开后,大家立刻围着小徒弟,询问其原因。小徒弟说:“师傅不是说用梓木做三日,做得精吗?‘梓’是‘字’的谐音;‘精’是‘晶’的谐音。三个日字不正是一个‘晶’字吗?”大家听后恍然大悟。
看过的人还看过:
有关历史故事的书籍都有哪些?
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记事本未。大家的书推荐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几本断代史、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邓广铭的宋史、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讲义。
相关内容扩展阅读:
历史书籍是《上下五千年》好还是《中国通史》好
《中国通史》注重知识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叙述严谨,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读者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或者希望在研究历史时参考更全面的资料,那么《中国通史》可能更适合。
《上下五千年》更侧重于故事性和趣味性,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必读的历史书籍。虽然其内容相对简略,但仍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知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读者更倾向于通过有趣的故事来了解历史,并且希望获得一个初步的历史知识,那么《上下五千年》可能更合适。
总的来说,这两本书各有特点,可以根据个人阅读目的和兴趣来选择。
历史书籍排行榜前十名
历史书籍排行榜前十名:《史记》、《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东晋门阀政治》、《南运埋京大屠杀》、《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志》、《大英博物馆世界和悄宽简史》、《全球通史》、《中国历代唤亮政治得失》。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经络分明,像史记那样的通史。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分上中下三册。在这套书中,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它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

部分书籍介绍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十部必看经典历史书籍
十部必看经典历史书籍:张居正、中国人史纲、人类的故事、史记、全球通史、李自成、资治通鉴、春秋、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
1.张居正

《张居正》是熊召政创作的长篇小说,共有四卷,2002年结集出版发行。
2.中国人史纲

《中国人史纲》是2008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台湾柏杨,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之一。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中国历史。
3.人类的故事

1988年,三联书店首次出版房龙作品《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不小的房龙热。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它的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
4.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5.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为英美著名历史学家世界史著作,被称为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自出版以来,在多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赞誉。
此书中文版由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参考多种资料,历时五年,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
6.李自成

《李自成》是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共有五卷,出版于19631999年。《李自成》讲述李自成率起义军转战各地,受到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围剿,在潼关南原突围到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制止了石门谷哗变,粉碎了官军围剿。
7.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10.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人文社科历史作品,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曾为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